为了把党史学习活动同工作开展、总结经验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继续教育学院本着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的原则,整合学校资源,工作中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学历和技能提升问题,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广泛好评。
扩大招生来源,服务有学历提升需求的群体,丰富教学形式,方便学生学习。为提高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考试通过率,聘请校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为报考成人高考的学生免费进行高等数学等课程辅导,收到显著效果。疫情期间为减少学生到校进行学习,把原有线下面授课程改为线上直播授课,方便学生学习的同时也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同时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进行线上课程值班,对每个班级参加课程人数,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管,确保教学质量。
加大宣传范围,服务企业及社会。本着为师生办实事、办身边事的原则,继续教育学院深入廊坊市荣盛集团、霞光集团、南玻集团、阿尔卡迪亚社区等企业和社区,为群众开展“学历提升咨询”工作。对于各层次各级别各专业的学历提升需求进行宣讲,在宣传继续教育同时也对学校的全日制招生宣传,通过宣讲活动扩大学校影响力。
将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提升相结合,帮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及学历层次。与大城县人社局合作,为华美集团开展直播销售员培训,同时对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员工进行专业推介,帮助提升个人学历层次。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帮助企业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强化校企合作。
继续教育学院通过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让领导干部、普通党员都深入到基层,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急,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深化教育服务,解决群众对学历提升,素质提高等方面的问题,落实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创新创业中心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经验交流
创新创业中心贯彻落实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部署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立足解决学校关注的高校校企改革具体要求,积极探讨众创空间市场化运营模式、细化创新创业竞赛组织模式,进一步推动拔尖人才实验班建设,切实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围绕中心工作办大事:成立科技园有限公司,申报获批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成立华航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为学校科技服务市场化运营解决提供机制体制问题。已经完成华航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的注册成立,通过了公司章程,法人、执行董事、总经理主要岗位人员安排,后续将针对科技园市场化和地方合作模式进一步研究探讨。申报获批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完成与金丝雀创业大学共建协议及挂牌,开展导师共享,课程共创,基地共用的合作模式。
立足提升效能办实事:一是开展创业大学,完成项目入驻孵化。开展华航创业大学、创客训练营,立足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氛围。开展了华航创业大学系列培训工作,开展华航创业云讲堂,邀请了多位资深老师已经开展创客训练营。开展了知识产权进企业的专利信息服务工作,分别组织专家到我校开展股权激励培训、创业者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两期创客训练营,组织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多次,安排科技政策对接会两次。完成第七批入驻廊坊华航e创空间项目遴选等工作。组织开展了新项目入驻评审答辩会和项目交流会,了解拟入驻项目需求,完成项目物理空间等服务匹配工作。二是协同联动细化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学校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工作校内多部门联动,由创新创业中心牵头协调整合校内资源,形成了双创合力,从赛事、训练项目到创业孵化无缝衔接,更多的项目从创意到落地得到了较好的服务。
开展志愿服务办好事:承办省市大赛,开展知识产权公益志愿服务。承办河北省第九届创新创业大赛廊坊赛区活动。学校承接了第九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廊坊赛区的活动,此次通过宣讲动员等,共计招募参赛企业46个,团队137个,通过开展初赛、培训、决赛、赛后一对一帮扶等工作,共计推荐34个企业团队进入河北省行业赛。最终获得河北省一等奖 6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9个。3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此次大赛中,我校推荐的两个项目获批河北省一等奖,两个项目顺利进入全国总决赛。本部门着重围绕服务企业百日行,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空间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和需求,对其知识产权现状进行了调查走访,通过发放知识产权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企业需求,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解惑;同时通过发放《知识产权宣传手册》、宣传折页的形式,加深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从而起到帮助企业深度挖掘知识产权和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的作用,形成了可以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提供帮助的闭合式链条服务模式。
聚焦师生期盼解难事:问题导向推动拔尖人才实验班建设。针对钱学森班、高凤林工匠班人才培养与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人才培养与专业脱节问题、学生个人权益问题、匹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等问题,面向全省65所本科高校和全国40所本科高校开设的58个实验班开展调研。2021级钱学森班、高凤林工匠班人才培养采用“专业+实验班”的双实培养模式,在2021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强化航天(工匠)精神传承、拓展素质教育元素、拓宽学科专业知识、强化工程科研(应用)训练。